- 十不二门 → 十不二門
- ﹝出法華玄義釋籤﹞ 十門何為而設也?蓋荊溪大師, 因釋法華玄義, 其中廣明十妙之旨。 法相該博, 學者難入。 故於跡本二門之間, 對前十妙, 立此十門; 復於門門之下, 結歸一念。 為令修學之人, 於一念心開, 妙解立妙行, 故云不可不了十妙大綱, 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。 然此十門, 皆以不二命名者, 蓋法華以前, 四時三教所談色心等十, 一一隔異, 名之為二。 至于法華, 開顯四時三教所談偏權之法, 皆即圓實, 實理既彰, 色心等法, 圓融自在, 互攝無外, 咸名不二。 十門既對十妙而立, 妙即不二, 不二即妙。 故此十門, 不二為目。 門即能通之義。 蓋欲以十門之易, 而通十妙之難也。 (四時者, 華嚴時、 鹿苑時、 方等時、 般若時也。 三教者, 藏教、 通教、 別教也。 偏權、 圓實者, 謂藏通別三教為偏為權, 圓教為圓為實也。 ) 〔一、 色心不二門〕, 有形質礙之法, 而無知覺之用, 既異於心, 故稱為色。 雖有知覺之用, 而無質礙可見, 以能緣慮, 名之為心。 諸文有云名色者, 心不可見, 但有其名, 名即心也。 故智度論云: 一切諸法中, 但有名與色, 更無有一法, 出於名色者。 然以情見言之, 色心二法有異。 以理而論, 一切諸法唯心本具, 即是妙色妙心, 心即是色, 色即是心; 心外無色, 色外無心。 互具互攝, 故名不二。 此之不二, 不出一念。 故心法妙, 所以為門也。 〔二、 內外不二門〕, 此就內外二境論內外二觀也。 謂眾生諸佛及以依報名為外境; 自己心法, 名為內境。 於此內外二境, 皆以三觀觀之, 即名內外二觀也。 然若論修觀次第, 必先觀內心; 若論機入不同, 故須內外並列。 復為顯其妙義, 必須內外互融, 隨觀一境, 皆能遍攝, 故名不二。 此之不二, 不出一念, 故心法妙, 所以為門也。 (依報者, 即身所依之國土也。 三觀者, 空觀、 假觀、 中觀也。 離性離相謂之空, 無法不備謂之假, 非空非假謂之中也。 ) 〔三、 修性不二門〕, 修謂修治造作, 即隨緣變造之事也。 性謂本有不改, 即真如不變之理也。 性德不出色心, 修德莫非三觀。 今示全性起修, 則諸行無作; 全修在性, 則一念圓成。 是則修外無性, 性外無修, 互泯互融, 故稱不二。 此之不二, 不出一念。 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。 (泯, 絕也、 亡也。 論性, 則修全在於性, 性外無修, 修泯亡也; 論修, 則性全在於修, 修外無性, 性泯亡也。 融即圓融, 性不礙修, 修不礙性; 性即是修, 修即是性也。 ) 〔四、 因果不二門〕, 因即從迷而言, 果乃就悟而說。 始從人、 天, 終至等覺菩薩, 皆名為因。 唯妙覺佛, 獨稱為果。 良以九界眾生, 無明惑覆, 實相之理未顯, 名因。 唯妙覺佛, 無明淨盡, 實相之理, 究竟顯發, 隨機應現, 設化無方, 乃名果也。 十界迷悟雖殊, 實相始終理一, 故名不二。 此之不二, 不出一念。 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。 (等覺者, 去後妙覺佛猶有一等, 勝前諸位, 得稱覺也。 妙覺者, 謂自覺、 覺他、 覺行圓滿, 不可思議也。 九界者, 菩薩界、 緣覺界、 聲聞界、 天界、 人界、 修羅界、 餓鬼界、 畜生界、 地獄界。 兼佛即名十界也。 ) 〔五、 染淨不二門〕, 無明之用為染, 法性之用為淨。 無明、 法性, 體本不二, 用乃有殊。 迷則全法性而為無明, 全起無明之用, 以在纏心, 變造諸法, 念念住著, 名之為染。 悟則全無明而為法性, 全起法性之用, 以離障心, 應赴眾緣, 念念捨離, 名之為淨。 然在纏, 染心本具妙理, 與淨不殊, 故名不二。 此之不二, 不出一念。 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。 (在纏心者, 纏即纏縛, 謂眾生心識為惑業之所纏縛也。 離障心者, 障即障礙, 謂佛心想惑業淨盡, 離乎障礙也。 ) 〔六、 依正不二門〕, 依者, 依止之處, 即所依之土也。 正者, 正受其報, 即能依之身也。 如佛果後, 示現下三國土名為依報; 示現前三教主及九界身, 名為正報。 法華開顯三土, 即是寂光, 九界無非圓佛, 寂光即所依之土, 圓佛乃能依之身。 以寂光、 圓佛, 理本無二, 故能依中現正, 正中現依。 果既依正不二, 因亦復然, 由理同故。 即知諸佛、 眾生, 體用不二。 此之不二, 不出一念。 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。 (下三國土者, 同居土、 方便土、 實報土, 以對常寂光土在上, 故名下也。 前三教主者, 即藏、 通、 別三教果佛也。 九界身者, 即菩薩等九界之身也。 寂光者, 即常寂光土也。 ) 〔七、 自他不二門〕, 自即自己, 他謂他機, 此就三法論也。 佛法、 眾生法, 皆名為他; 唯己心法, 名之為自。 以由十界互具, 則心、 佛、 眾生各有生佛。 若己生佛顯, 則與他佛、 生佛同, 俱為能化; 唯他眾生生佛, 而為所化。 故云他生他佛尚與心同, 況己心生佛, 寧乖一念?既同一念, 自他豈殊, 故名不二。 此之不二, 不出一念。 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。 〔八、 三業不二門〕, 三業者, 如來果後垂化, 清淨身口意業也。 謂身輪現通, 口輪說法, 意輪鑑機。 當知身尚無身, 說亦非說, 身口平等, 等彼意輪, 心色一如, 故名不二。 此之不二, 不出一念。 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。 (身口意輪者, 輪有摧碾之用, 喻佛鑑機現通說法, 皆能摧碾眾生惑業, 故名輪也。 心色一如者, 心即意, 色即身、 口, 謂身口意三業, 皆同一性, 無有別也。 ) 〔九、 權實不二門〕, 權謂權謀, 即九界七方便之法也; 實謂真實, 即佛界圓乘之法也。 蓋法華已前, 四時未會, 權實不融。 至法華開顯九界七方便之權, 即是佛界圓乘之實。 實即是權, 權即是實; 實外無權, 權外無實。 皆稱秘妙, 故云不二。 此之不二, 不出一念。 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。 (七方便者, 方即方法, 便即便宜。 謂藏通兩教二乘為四, 及藏通別三教菩薩共為七, 以其同修方便之道故也。 ) 〔十、 受潤不二門〕, 受潤者, 從喻而立名也。 受即領納, 以三草二木喻七方便, 眾生為能受也。 潤即沾潤, 謂如來說前四時三教之法, 如雲注雨, 為能潤也。 法華開前四時三教之法, 皆即圓法。 七方便眾生, 咸蒙授記作佛。 譬如三草二木, 皆一地所生, 一雨所潤, 無復差降, 故名不二。 此之不二, 不出一念。 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。 (三草二木喻七方便者, 下草喻人、 天, 中草喻聲聞、 緣覺, 上草喻藏教菩薩, 小樹喻通教菩薩, 大樹喻別教菩薩也。 此七方便, 因對下草, 故列人天; 而合藏通兩教二乘但為二也。 上之七方便, 因對論權實之法, 故不及人天也。 )
* * *色心不二門、 內外不二門、 修證不二門、 因果不二門、 染淨不二門、 依正不二門、 自他不二門、 三業不二門、 權實不二門、 受潤不二門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